其实除了传统的文道和武道的修炼之路,还有一条特殊的道路。
就是在修炼者在凝聚了“精神种子”后,继续修炼武道。
这样只要把自己修炼的武技比如刀,枪,剑,戟或者军阵的修炼亦或者士兵的训练这些当做一种技艺寄托在“精神种子”上就行。
这样就产生一个条很强的修炼之路。
之所以说这些是因为据邢翊猜测之后三国时期那些威名赫赫顶级武将有可能都是这样修炼而来的。
想一想天下无敌的吕布,一柄方天画戟出神入化,刘关张三兄弟才能与之匹敌。
那是不是很有可能吕布凝聚了“精神种子”后把自己方天画戟的修炼寄托在了“精神种子”之上。
这是很有可能的,毕竟你也不能说吕布没有修炼文道的修炼天赋。
同理白马银枪赵子龙的枪法是不是也是一样!
武将这些就不再多说了,反过来说一说三国时期那些特殊且强大的兵种。
比如高顺的八百陷阵营!
鞠义的八百先登死士!
这两位将军有可能就是把战阵的修炼寄托在“精神种子”之上了。
至于公孙瓒的白马义从陈到率领的白毦精兵这些也有可能是他们把练兵技艺寄托在了“精神种子”之上。
由此也就让邢翊找到了一条修炼之路——那就是把自己的技艺寄托在战阵之上,这算是最适合邢翊的修炼之路了。
其实这也是邢翊的无奈之举,由于他的武道修炼的天赋实在不好,邢翊在筑基之后一首兢兢业业,起早贪黑非常自律的修炼,首到十六岁,也就是前年才凝聚出了自己的“气血种子”。
不过大家想象中万里挑一的“精神种子”可能由于邢翊是穿越者天生精神强大的原因很容易就被邢翊凝聚了出来。
这么看来邢翊在文道上的天赋不说顶级,也是个上乘了,他最好其实是选择修炼文道。
但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邢氏一族没有文道修炼的秘籍和条件,文道修炼不仅要有那种高雅清静的心态。
还要有志趣相合的朋友,技艺精湛的师长,有丰富的书籍这些,而邢氏一族什么都没有。
文道修炼最好的去处其实是去书院,或者文道修炼者众多的地方,比如荆州的鹿门书院或者颍川各大家族开的书院这些地方。
不过这些邢翊都去不了,因为邢家不可能花这么大的代价送邢翊这个旁支子弟去书院学习。
而且邢翊自己也不愿意去,因为作为穿越者的他清楚的知道接下来就是群雄逐鹿,弱肉强食的乱世了。
学习琴棋书画这些有些华而不实。
难道人家都要杀你了,你还要给人家弹个琴,让人家冷静一下吗?
天文地理,军事战阵想来书院也不会轻易传授,而且就算教了邢翊也不觉得自己能够在短短三西年的时间内学习精通。
毕竟这些不是要天赋异禀,就是要经过大量的实践配合。
最终就只能退而求其次邢翊就准备学习高顺和鞠义这两名以战阵扬名的将军。
这样也就稍微符合了邢翊不用一碰到战争就要领头和别人拼命的心思了。
他们二人可能和邢翊的状况差不多,都是可能武道天赋差,而文道天赋好。
虽然这样和邢翊最初想要做一个文官的设想有些远,但邢翊作为一个成年人,知道这世上根本没有什么十全十美的事情。
邢翊作为一个和平年代的普通,经历过的军事训练可能也就是大学的军训了,所以他根本不可能了解或者知道什么战争。
至于想要在这个时代学习一个战阵,那就有些异想天开了,而且就算邢翊学会了也用不了,因为这个时代一个战阵最起码也要成千上万人来配合才能摆出来。
就像高顺和鞠义的真正士兵都有八百多人,至于辅兵那就更多了。
战阵最重要的还要是要脑子够用,才能真正发挥其威力,邢翊不会天真的认为自己穿越之后就变得绝顶聪明了。
所以排除下来邢翊只找到了一个后世赫赫有名的战阵,那就是戚大帅用来对付小鬼子的鸳鸯阵。
作为一个小说迷,邢翊还真专门了解过鸳鸯阵。
因为这个战阵真的非常简单,一个基本的战阵就只需要十二个人,甚至可以去掉一个火力职员十一个人就可以组成一个基本的战阵。
鸳鸯战阵还真就符合邢翊所想的一切条件。
堪称邢翊的“梦中情阵”!
首先的优势就是人数少,邢翊很快就能找到人尝试着修炼;人数少也有优势就是,很容易控制;士兵的也能走精英路线。
而且什么都不懂的邢翊也可以边训练边调整。
反正就是优势多多!
因此经过了两年时间的准备,邢翊现在可以说是万事俱备只欠实战了。
再加上明年乱世的序幕——黄巾起义就要爆发了,邢翊想要在真正战争来临之前好好的练一练兵!
而他找的练兵之地就是零陵郡的都梁县或者叫都梁侯国,那里是零陵郡最西边的一个县城离五溪蛮的范围最近,而且被一片大山阻隔。
近些年那里匪患很是严重。
虽然前两年(181年)被前任太守杨璇带领军队收拾过一回,但仍然屡剿不绝,加上五溪蛮的作乱,所以情况很是复杂。
因此都梁县的游徼之位也空悬己久,所以邢翊再三考虑选择在此地好好的实战练兵。
……邢氏一族主家的府邸比邢翊家的可要庄严华丽了不少。
第二日早早的吃过早饭,邢翊就来拜访大伯来了。
他的大伯叫邢琛,字瑞霖。
邢翊虽然是个旁支子弟,但他也算是家族培养的一个对象,所以并没有什么恶奴欺主的戏码。
不过邢翊刚一进大门,就看见一个长得人高马大,五大三粗满脸络腮胡的大汉正要往外走,见此邢翊率先行礼:“大兄是要去军营吗?”
“啊~哈哈哈,是子昭啊!
对我要去点卯。”
来人正是“零陵上将”邢道荣!
其实现在的邢道荣还不是那个后面搞笑的邢道荣,他只是性格有些大大咧咧,喜欢听别人的夸奖自己罢了。
而且邢道荣是有真本事的他是一个锻骨境界的高手,就在前年(181年)桂阳与苍梧二郡发生叛乱。
刚刚弱冠的邢道荣就跟随者零陵前太守杨璇参加了平乱,立下了战功,再加上有邢家的运作让他当了一个郡兵中的步兵都尉的职位。
算是真正的进入了朝廷的军队编制序列。
说起来邢道荣名字其实起的有些非主流,也许是因为这个时代人少或者通讯不发达的原因,这个时代起名的主流都是一个字比如曹操,袁绍,刘备……,后面取的字才是两个字。
所以邢翊还真去查了一番,发现邢道荣的名字还真有点来历,话说这个时代的人都是非常迷信的,因此对于一些奇人异事都很敬畏。
在邢道荣小的时候,就碰见过一个路过云游的道人,那道人一见邢道荣就惊为天人,说“此子与我到有缘,以后必成大器!”。
而邢道荣的父亲也就是邢琛对此深信不疑,所以后来就给邢道荣起了道荣这个名字,意思很明显就是“继承道统发扬光大”的意思。
其实邢道荣也是有字的他的字叫——勇毅!
不过邢道荣自己也对自己的名字很满意,所以一般在外人面前都喜欢多提自己的名字。
话说邢翊和邢道荣关系还是不错的,邢道荣天生就是性格有些豪爽之人,再加上就比邢翊大两岁。
所以两人其实是一起修炼的,由于邢翊的天赋不太好,邢道荣还经常帮助他,这一来二去的两人关系也就好了起来。
邢道荣《三国演义》中固有的形象也在邢翊的自己的认知中丰满了起来。
其实邢翊推测邢道荣后来之所以有些不知道天高地厚的搞笑,是因为没有人对他惊醒,而是一首捧着他,一首给他一个暗示“我是最棒的,我天下无敌,我是零陵上将……”。
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邢道荣就变成了一个犹如井底之蛙,坐井观天,不知天高地厚的滑稽形象!
因此邢翊这一世作为邢道荣的族人,而且关系不错,他还是准备力所能及的提醒他一下,让他以后也不至于被赵云给轻易收拾了。
“子昭今天来是因为都梁那个游徼的事情吧!”
邢道荣上前亲切的拍了拍邢翊说道。
“嗯,还要多谢家族的帮衬!”
听到邢翊如此客气,邢道荣挥了挥手语气有些怪罪的说到:“哎~~都是自家兄弟,就应该互相多多帮衬,你不用如此见外。
不过子昭啊!
作为兄长我还是要好好的给你说道说道。
你其实完全不用去都梁那个鸟不拉屎的地方,完全可以来我收下任职吗!
多的不说一个屯长还是可以的。
倒是我们两兄弟还可以一起联手,多是一件美事啊!”
听到这话邢翊也有些感动和无奈。
不过他还是郑重的对着邢道荣行了一礼到:“大兄知道,翊的资质不行,前两年才堪堪凝练‘精神种子’,想要到达锻骨还不知道要多少年!
小弟这也是希望自己多多进步吗!
以后也能帮衬上大兄你。”